關於台灣手語研究群
「看見」語言
平常我們都是「聽見」語言,怎麼會是「看見」語言呢?沒錯,語言是可以被看見的,如果我們用手語交談,而不用口語。口語是經由「發聲─聽覺」的管道來進行交談,而手語是經由「動作─視覺」的管道進行交談。所以語言可以分口語與手語。口語如漢語、閩南語、英語、日語等;手語如台灣手語、日本手語、美國手語等。漢語、閩南語、客語是大多數台灣居民日常使用的語言,而台灣手語便是台灣聾人日常使用的語言。
很多人都以為手語就是用手比劃比劃,沒有規則可循。事實上,手語也是人類的自然語言。人類自然語言的特點,不管是口語還是手語,都是以有限的基本符號組成詞彙,然後透過一套規則(即語法),來表達無限的概念。各國的手語就像各國的口語一樣,都有其詞彙與語法,而且語法結構都相當錯綜複雜。
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的手語研究群
本研究團隊由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戴浩一講座教授帶領,於2001年開始執行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台灣手語之研究:音韻、構詞、句法與影像辭典」,主要研究人員包括本所蔡素娟教授、麥傑教授、張榮興教授等,為國內首度有系統、全面性的手語語言學研究。
該四年期研究計畫針對台灣手語的音韻、構詞及句法,進行完整的調查及整理,寫成兩冊台灣手語參考語法:第一冊為音韻與構詞,第二冊為句法。
此外,由蔡素娟教授與戴浩一教授負責策劃,帶領多名研究生進行台灣手語的詞彙的收集與錄製,建立台灣手語詞彙資料庫。詞彙由曾任中華民國聾人協會理事長的顧玉山先生示範,至今已收集並錄製將近四千詞。在本校電機系陳自強老師所指導之研究生呂嘉雄的協助之下,以此詞彙影像資料庫為基礎,建立一個中英雙語解說的「台灣手語線上辭典」,提供給國內外語言學家、特殊教育學者,以及對手語學習有興趣的一般民眾自由上網查詢。
近年來我們一直持續從不同面向進行有關台灣手語的研究。戴浩一教授與蔡素娟教授共同主持的國科會專題計畫「以台灣自然手語為基礎之跨語言研究」(2005-2008),以台灣手語的研究為基礎,從事跨語言(日本手語、中國手語、美國手語)的比較研究。自2008年起又開始執行另一個國科會研究計畫「手語表達方式對其結構的影響及對語言結構之共性的啟示」。
此外,在本校「台灣人文研究中心」的補助下,執行研究計畫「台灣手語的歷史變遷 及方言分佈研究」。張榮興教授多年來也持續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從事許多有關台灣手語研究的國科會計畫。蔡素娟教授及麥傑教授則是從音韻學及心理語言學的角度來分析台灣手語的音韻結構及心理歷程。張寧教授近來也從形式語法學的觀點來研究台灣手語的語法現象。(參閱研究計畫及研究成果)
人才培育
藉由研究計畫之執行,本團隊也培育年輕研究人才,已完成多篇碩士論文,並有數篇博士論文正在撰寫中。(參閱團隊成員)
學術交流
於2003年3月舉辦「台灣手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發表研究成果,並邀請國外知名學者來台分享研究經驗及進行學術交流。
於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邀請訪問學者 Jean Ann 進行學術交流。
於2006年9月舉辦「第一屆東亞手語比較研究研討會」,與從事日本手語、香港手語及中國手語研究的學者進行學術交流。
於2007年11-12月邀請訪問學者 Susan D. Fischer 進行學術交流,執行合作計畫,並分享田調經驗。
於2010年2~6月邀請學者Susan D. Fischer進行學術交流,並教授「語言學理論與手語類型學」。
學術資源之擴充
有鑑於手語的相關研究在台灣仍是剛起步,相關的學術資源相當貧乏,2008年戴浩一教授在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的補助下,以「視覺語言學」為主題,正在規畫購買大量有關手語研究及視覺語言學的書籍,希望藉由擴充台灣的學術資源,協助更多學者從視覺語言學的角度來分析台灣手語,期望能更深入了解人類語言運作及閱讀的認知機制。